濕性老年黃斑病變 中大發現與蛋白質有關

濕性老年黃斑病變 中大發現與蛋白質有關 - 香港護眼濕性老年黃斑病變 中大發現與蛋白質有關2016年04月27日

本港估計有逾50萬人口患上老年黃斑病變,當中約一成屬濕性患者,濕性老年黃斑病變能導致永久失明。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一種稱為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 2)的蛋白質與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有密切關係,研究團隊相信,研究有助衍生新藥物治療此症。


老年黃斑病變可分為乾性和濕性兩種。九成患者為乾性,而濕性會對中央視力造成較大損害,嚴重個案可於數周內完全失明。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是由於視網膜的黃斑區出現不正常新生血管出血所致。血管生長素是一種視網膜細胞群所發出的化學信號,血管外部的細胞群就是透過釋放不同的化學信號,以促進新血管的生成,同時刺激修復受損的血管。醫學界早已發現血管生成素2,會影響身體其他部分的血管增長,惟研究團隊首次發現,這種蛋白質在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患者眼球內的水平,較一般人顯著較高,與濕性老年黃斑病的病徵及症狀有所關聯。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助理教授柏倫相信,此發現能帶領團隊,在基因方面作深入研究,辨認出哪種血管生成素基因變異,會增加因患濕性黃斑病變而致盲的風險。該學系助理教授吳兆駿指出,有關研究可幫助尋找新的藥物治療方向。專家們將進行臨床實驗,以抗血管皮生長因子(anti-VEGF)的標準治療方案,結合抗血管生成素2(anti-Angiopoietin 2)的新療法,希望兩者可互相補足,提血治療效果。
為了進一步完善對黃斑病變的治療和研究,中大獲捐款成立中大包素菊黃斑病變治療及研究中心,中心設有先進眼科診治和科研設施(圖),預計每年可為4,000名以上病人提供有關黃斑病變的治療和服務。